太原荣盛建材厂主要生产销售透水砖,面包砖,便道砖,水工砖,荷兰砖,植草砖,空心砖,树穴砖,混凝土预制件等业务覆盖太原及山西全省

顾客至上  质量为先
便道砖、面包砖、透水砖、混凝土预制件
134-0345-2421
0351-6030913
山西省太原市
尖草坪区三中往南500米
首页 > 新闻资讯 > 公司动态

公司动态

公司动态

山西省太原发力打造海绵城市

在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建设海绵城市的氛围中,山西省会太原也马不停蹄。在最新公布的《太原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》中,“新建、改建的广场、公园中,要减少硬化地面的铺装,透水性地面铺装比例不小于总面积的 40%”、“新建大型洪水的泄水通道 13条,总长度 22.3公里”等目标和规划让人充满期待。

那么,海绵城市到底该怎样建设?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应该如何转变?海绵城市的建设还面临哪些难点和挑战?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。

到2020年,力争做到太原市内不出现内涝灾害,即使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,城市运转基本正常

10月23日,太原市规划官网公示《太原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》(以下简称 《规划》)。根据规划,未来太原市将通过构建海绵型城市、制定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等,力争做到发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,地面不应有明显积水;发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时,城市不能出现内涝灾害;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,城市运转基本正常。

“此次规划范围北至上兰和绕城高速公路北段,西至西山边山地区,东至东山边山地区,南至姚村,总面积为360平方公里。预计到2020年创建海绵城市,通过下凹式绿地、植草沟、透水性停车场、透水性广场、人工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,从源头有效控制雨水径流量的排放。”太原市城乡规划局总规划师杨迎旭对记者说,“同时,此次《规划》还制定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。遭遇50年一遇标准及以下暴雨时,城市主干道以上道路正常通车,即车行道积水不超过15厘米;学校、医院、防洪防涝指挥部等敏感区,以及重要、特别重要地区主要出入口道路正常通车,即车行道积水不超过15厘米,主要建筑物出入口不积水。”

《规划》要求,在新建、改建的广场、公园中,要减少硬化地面的铺装,透水性地面铺装比例不小于总面积的40%。但是,在湿陷性黄土等地质不良地区,地面铺装不得采用雨水下渗措施。新建广场或绿地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以上的,地下还要配建雨水蓄水设施,体积不小于30立方米。如果增建具有吸收雨水能力的下凹式绿地,其占绿地总面积的比例不小于50%。

对于雨水的综合利用,《规划》提出要以入渗回补地下水、景观水系补水、绿化浇灌用水为主。还规划设置17个雨水分区:滨河、阳兴河、太钢北线防洪渠、北涧河、北沙河、南沙河、城南退水渠、晋阳街雨洪泵站、汾东北线防洪渠、太榆退水渠、北排洪沟、玉门河、虎峪河、九院沙河、冶峪河、风峪河、清水河。同时,分区内规划设置46个雨水系统。其中,要重点对太钢防洪系统、五龙口地区防洪系统、晋阳街泵站雨洪系统、武宿地区防洪系统、大黑水河防洪系统、北排洪沟防洪系统、河西南部地区防洪系统等防洪系统进行梳理完善,并加以改造或扩建,共计增建雨水蓄水池20处。“《规划》要求,在立交系统附近,要增建雨水泵站,增强雨水的排退能力。要求对现有道路系统的排水管网进行改造,到2020年,将改造雨水主干管网 14条,总长度 30.9公里,改造现有的雨水泵站5座。同时,配合道路建设计划,规划新建雨水主干管网27条,总长度68.5公里,新建雨水泵站10座。除了要改造胜利街泵站外,还要新建雨水蓄水设施18处,总调蓄能力达到 85.4万立方米。”杨迎旭表示。

此外,市区范围内还要新建大型洪水的泄水通道13条,总长度22.3公里。在此基础上,还要完成排水防涝设施在线监测系统建设、信息化建设、数字化预警平台建设和防汛综合指挥中心建设,使城市建成一套完善的预警系统、应急体制、快速的反应机制、完备的救助体系,从容有序地应对内涝。

城市地表的硬化改变了天然“海绵体”,造成每逢强降雨太原必内涝的结果

长期以来,太原在建设中大量使用硬化铺装,硬化的地表使得雨水无法渗透,一旦产生积水,总是难以快速排退。尽管道路上都修建了排水管网,但是一旦遇到强降雨,因排水管网的排水口少、井口小、管网直径不够大、位置不合理等,雨水无法全部流入排水管道,自然而然造成城市内涝。

除此之外,太原市全市现有排水管网仅有1000公里长,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建成,特别是市区中心的老旧管网,雨水和污水混合的情况非常普遍,因雨污不分,造成污水通过合流管道排入河道内,也减缓了雨水的排退能力。

就在今年8月1日晚,太原遭遇了短时强降雨过程。突如其来的强降雨使太原市区出现城市内涝,多个路段积水严重,路面积水达到膝盖位置;

2014年 7月 4日,暴雨降临太原,造成部分街道内涝,给城市交通带来诸多不便;

2012年 7月 30日,太原降下暴雨,市区多处低洼处积水过膝,许多车辆行人受困。

几乎是每年进入晚春到盛夏时期,太原就会迎来至少一场强降雨,这样的强降雨每次发生,就必定会造成城市内涝,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,如何解决太原的城市内涝难题,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。

每当雨雪天气的时候,市民们都能看到,在一些低洼地段,积水主要依靠泵车或是人工打开下水井来加速排水。“城市里面大量的硬质铺装,改变了现在的自然生态系统。”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葛忻声告诉记者,“大自然就是天然的 ‘海绵体’,每当降雨时,雨水可以通过湿地、绿地自然渗透到地下被吸收,其余的下渗到地下河流,最终流入江河湖海。但是现在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,特别是建设钢筋混凝土城市模式全面流行,城市里自然的排水系统已然遭到破坏。”“只要是城市都会产生热岛效应,在城市上空形成暴雨后,水从天上到地面,再进到地下,进到河湖里。如果在自然条件下,下十个单位的水,留在地表也就两个单位的水,但现在在太原,下十个单位的水以后,能在市中留下八个单位甚至更多的水。”葛忻声表示。“另外,城市建设过程中道路、建筑物切割成小单元,这也是形成内涝的原因之一。很多城市建设下跨式立交桥,水很容易积蓄在这个地方。”葛忻声分析说。

解决城市内涝,蓄水与排水同样重要

统计资料显示,太原市年平均降雨量约为456.8毫米,每年白白流走的雨水达5500万立方米,相当于两个晋阳湖还多。按照太原市城区总计5.6平方公里绿化面积,每平方米浇水80毫米计算,全市每年仅绿化浇水一项就耗水448万立方米,水费达1000多万元。

今年6月,《关于山西省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201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》正式下发,其中也提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。按照要求,推进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和改造,全省新增雨水管网600公里,完成雨污分流改造1000公里。“过去,我国在城市内涝治理过程中,主要是强调怎么把水排出去,但怎么能够把水蓄积起来,用于日常使用,考虑得很少。”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梁仁旺教授表示,“国外注重绿地建设跟城市硬化地面建设的配比,很多城市绿地往往有一个涝水、储水系统,要求地面应该比绿地高,但是在太原街上,你会很明显地发现很多地面要比绿地要低,所以容易形成路面积水,甚至很多小区里一下雨也同样会出现积水情况。”“尽管近几年来,我国在城市排涝方面推出了不少的政策,但因为暴雨事件有随机性和极端性,排涝工程远远满足不了城市化进程中对内涝治理规模的需求。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解决三个问题,一、城市防洪防涝标准明显提高,减少洪涝的灾害;二、提高城市水资源的保障能力;三、改善水环境和水生态。”梁仁旺表示。

为此他建议,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进程中要统筹规划,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;明确建设要求,城市新区都要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,老城区要统筹安排管廊建设;在新建公园、广场、居民区时,雨水收集设施,也要依照国外优秀配比进行同步和实施。

梁仁旺同时强调,“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,排水标准需要进一步提高,保证管网水网畅通。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,尽可能做到对大自然系统最低影响的开发。除了硬件设施外,还应该加强城市应急管理,包括全面的立体暴雨和洪涝信息的监测、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、科学调度和应对等。从建设海绵城市和解决城市内涝治理来说,既要看到城市内部的问题,也要看所在区域,或所在流域的洪水特性、降雨特性以及河流水的特性。”